_MG_3514  

普世的不完美:《文生去看海》導演訪談


        在《文生去看海》中,妥瑞症患者、厭食症患者與強迫症病人在機緣巧合下踏上一趟尋海的旅程,面對自身與家庭的困境,尋找出路。當中,疾病與歡笑的並列讓影片有了不俗的成績,亦在德國奧斯卡獎當中拿下最佳影片與最佳男主角。然而,要如何取得同情、憐憫與認同之間的平衡就成了影片最大的難題。這些問題,導演萊夫休特納在訪談中將一一為我們細數與回答。

Q:可以請導演談談這部片的主題嗎?


A:這部片可以說主要是想要談談我們「可以」成為不完美的人,同時也得深具人情味。

 

Q:我們知道在一般的公路電影當中,通常是孩子會踏上旅程,在旅程當中他們會學習到某些事情,然後成長,這是導演對於片中三個主要角色的想法嗎?尤其是他們又患有罕見疾病,是說這些人也必須要成長嗎?

 

A:其實我認為影片裡不僅僅有主角三人踏上成長的路程,同時其他兩位配角(父親與女治療師)也進入了這成長的過程中。所有人都必須成長。

 

Q:在《文生去看海》中,我們聽到您使用了大量的配樂段落,有些聽起來是流行歌曲,有些看起來是旅途上輕快的曲調,可以請導演稍微談談音樂的部份嗎?

 

A:其實電影中大部份的配樂都是為了電影而作的,除了結尾那首歌曲外,我主要選擇的都不是美國的歌曲,甚至是非主流的曲子。這其實是配合影片中三位主角非主流的身份。在好的電影當中,配樂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影片本身也需要傳達出一種音樂的流暢感。在這個部份,我也許可以說王家衛對許多歐洲導演都起了一些影響。

 

Q:可以請導演跟我們談談拍片跟創作劇本的過程嗎?

 

A:劇本是劇中的男主角自己撰寫的,他在紐約生活時曾經與妥瑞症患者相處過,受到他在紐約老師的影響,他便開始創作劇本。後來找上我時,我就與他細緻的修改劇本,因為我們不想造成任何嘲笑的效果。而劇中的角色又必須表現出真實性,因為觀眾是很靈敏的,他們能夠辨別,所以我們也必須把過頭的東西拿掉。拍電影就是要找到平衡,在有趣、好笑、感傷、認真各個面相之間取得平衡。舉例來說,雖然影片呈現的方式很輕鬆,但妥瑞症真的很好笑嗎?我們必須評估觀眾的反應。舉例來說,妥瑞症發作的場景我們都拍了很多次,因為發作的鏡頭如果太重的話,會剝奪了觀眾的判斷力。

 

影片同時要表現的是生活的感覺,而不是這些疾病有多麼好笑。影片中角色與人的相處模式在很多層面上都可以說是政治不正確的,他們會對人直接說出自己真誠的感受,毫無約束。

 

三個主角的病症其實都反映出了普世的情況。比如說,女主角的厭食症正是反應了當代社會當中女性的厭食傾向。而兩位男主角的行徑也許就像是偏離了社會規範讓我們自己感覺到不正常,像是當代社會中的吸煙。除了這些以外,影片當中文生也必須面對自己的家庭問題,還有他與父親的矛盾。

 

Q:導演為何想用妥瑞症當作題材,而不是其他更文藝、更具有藝術氣息的疾病呢(就如同我們時常在影片中所看到的)?

 

A:主要原因還是妥瑞症的發作情況,像你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會無法克制的罵髒話。當然,這需要適當的使用。飾演妥瑞症的男主角本來在德國就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電視演員。這樣的題材,我不想把他當成社會問題來處理,而是將其濃縮為具有戲劇性的敘事,讓觀眾可以喜歡這個作品。同時,也要讓觀眾不是同情這些角色,因為在他們身上就有我們自己的影子。

 

Q:關於結尾,影片好像給我們一種開放的感覺,男主角與男配角繼續踏上旅程,而厭食症的女孩繼續待在醫院中,請問這是導演故意的嗎?

 

A:對,這是我故意的,我想要創造出寫實的敘事。在現實世界中,厭食症患者有可能踏上一段旅程後就痊癒了嗎?不可能。這時給她一個快樂結局就會像在說謊一般。而多數時候,厭食症也沒有快樂結局。影片的主旨是想要讓我們認出自己的模樣,並認真誠實的對待疾病,這是最重要的。

 

Q:可以請導演談談下一部作品嗎?

 

A:下一部作品(吐了一口氣),現在就有一部作品正在剪接當中了。構思一部作品不能三心二意,雖然我同時都有六到八個主題在構思,但不能像在蘋果樹下拿下這個或那個蘋果,需要收集很多相關資料與研究。最重要的三個元素,劇本、演員、預算缺一不可。

_MG_34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0金馬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