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aper_CI_64_d5056eac2d85679eddce63c97d389e46      

苦痛的可感—李滄東導演講堂

 

        從《青魚》開始,經過《薄荷糖》、《綠洲曳影》到《密陽》與《生命之詩》,李滄東探問的一直是生命的內在苦痛如何被旁觀者感受到,進而改變觀眾的生命抉擇。在這次的講堂中,金馬影展策展人聞天祥將與導演細談影片當中,種種細膩的生命悲劇與困惑呈現的方式與可能。

 

聞天祥老師(以下簡稱聞):可以請導演談談您如何從作家成為電影導演的嗎?

李滄東導演(以下簡稱李):在我三十八、九歲的時候,對於自己完全沒有寫作的才華感到絕望,就覺得是否應該嘗試把腦中的影像直接拍出來比較好,除了這點外,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觀感到不滿,想要轉換跑道。在座應該也有三十幾歲四十出頭的觀眾,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四十而不惑」。我想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不要疑惑,而是不要對自己疑惑了(全場大笑)。所以我那時沒膽跟朋友一樣到處去談戀愛,只好跟電影談戀愛了。(笑)

 

聞:那導演有考慮過改編自己的文學作品嗎?

李:小說跟電影是兩種媒介,表現的方式不同,面對觀眾的態度也不同。曾經有人建議我把電影改編成小說,但我覺得我的作品沒什麼文學性就拒絕了。

 

聞:從前兩部作品《青魚》跟《薄荷糖》是以男性的觀點出發,到《綠洲曳影》時兩性佔的分量差不多,到最近這兩部作品就又完全轉換到女性觀點,這是什麼原因呢?

李:我最近在影展中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我想應該是中年以後女性荷爾蒙比較多吧(全場大笑)。雖然這聽起來很像笑話,但我是真心的。以前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看女性覺得是不同的存在,中年以後,就不這樣覺得了,我想這應該是歲月的歷練。而且在某些議題中,女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在《密陽》中,主題是人心中的痛苦,而女人對於這樣的感受更深刻。《生命之詩》當中,主題是對於美的感受跟道德觀,這樣的問題她們也更敏感。

 

聞:再回到前兩部作品中,您似乎描繪了悲觀的男性人生與他們所要應付的壓力與糾纏,這是您的看法嗎?

李:我感覺這有點像是在問我是個悲觀還是樂觀的人。但其實電影裡的快樂結局,不代表人生就會有快樂結局。如果我們在人生當中想要獲得快樂結局的話,這就是電影的功用,讓人能夠有感觸,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獲得快樂結局。我電影當中的悲劇不是為了要讓人難過,而是要以這份感覺讓觀眾改變自己的人生。

 

聞:在您許多作品當中都觸及到宗教的問題,由其是剛剛放映過的這部《密陽》,請問導演處理如此議題的態度為何呢?

李:如果你的問題是問我有沒有信仰,那我沒有信仰。信仰的問題其實對任何人都不好回答。當我遇到困難時,或是有所冀望時,我們總是會對無形(的力量)有著期望,也許可以把這視為宗教。在《密陽》當中,主角經歷的是一人之力無法改變的狀況。其實當我的電影談到宗教時,我不是真的要談宗教,而是要談去接受那些宗教的價值觀跟信仰的人的生活。其實《密陽》當初試映時,好多人跟我說你不擔心嗎,基督教在台灣的勢力很大,雖然上映時還是有些爭議,但其實基督徒都可以理解我這部作品要說什麼,在韓國其實有人說這部片是傳教片、反傳教片,其實都是對影片的誤解。

 01  

聞:其實我們看到你的影片中演員的表現都非常精彩,當初寫劇本時是以他們當做雛形嗎?否則要怎麼引出他們表演的潛能?

李:其實我很少在寫劇本的時候想著演員是誰,除了寫《生命之詩》的劇本外,那時心中的確是以尹靜姬小姐當做原型,大部分的狀況都是還不知道演員是誰,如果要問我指導演員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可以說有一百萬種方法,也可以說沒有任何方法。拍片時,我最常說的話就是「不要演戲」,我要求演員要變成人物,用他們的心境去反應,但其實就是這點最難。演員嘛,就是要「演」,當你要求他們不要演戲時,他們會感到不安,只好安撫他們,讓他們盡量感覺角色的感覺。有點像是天氣很熱時,你自然會出汗,但沒有這個天氣你也要出汗時怎麼辦呢?我想這就是演員的情況,這就是我指導的方法。

 

聞:在《綠洲曳影》當中,文素莉的表演相當驚人,又是怎麼達成的呢?

李:像文素莉的話,其實她在《薄荷糖》當中就有出演了,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她的美其實跟現在韓國女星的美麗很不一樣,她的美是傳統的,感情豐沛的。而在《薄荷糖》之後,她沒有繼續獲得機會,讓她的自尊受到很大的傷害。在《綠洲曳影》當中,我想讓她展現自己真正的面貌。她其實本來的志向不是拍電影,是被我拉來的,所以我感覺對她有責任。本來其實不覺得她特別要怎樣,而她在電影當中所表現的演技也不是導演要求就能夠辦到。因為光從身體的表現看來,普通人其實也辦得到,但這麼多個身體的動作要同時表現,就需要有異於常人的專注力。而且,她不是模仿而已,做動作的同時,還要有感情表現,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這不是要求就做得到的,是演員必須要有這個慾望、意願去完成,而且這還要表現女性醜陋的那一面。我可以說導演在這個部分上完全沒有貢獻。

 

聞:最後一個問題,我們知道你曾經出任過韓國的文化觀光部長,可以跟我們分享這部分的經驗嗎?

李:台灣其實馬上就要有文化部了,假如說侯孝賢要出來當的話,我會馬上跟他說不要(全場大笑)。當時其實不是我想要去當,就去當部長。那時在韓國有個候選人,在政見上寫的要從文化界而非政界找出文化觀光部長,當選了後,只好到處找人,都找不到,不得已只好找我出來。其實不要因為我這樣說,就覺得文化部不好,其實培養文化觀光的軟實力,文化部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韓流,其實是十幾年前就投入的資源。我希望台灣如果要建文化部,能以韓國的經驗做為借鏡。

 

 photo_47081bf1d9bbfa4d78b35a7df734b78d  

李滄東V.S.觀眾

 

1.觀眾 導演剛踏入電影界的第一部片《Starry Island》是身兼編劇和副導。作家當編劇還比較容易想像,但為什麼會一開始就做副導呢?

當時朴光洙導演看上一本小說,小說家是我的好朋友,於是我們三個人一塊見面聊。我當時提了一些改編的看法,於是朴導演就建議我乾脆做這部片的編劇,而我的條件就是讓我也當副導。當時自認缺乏才華而絕望的我是以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去做這個工作,現場做過電影的人應該都曉得做副導真的非常辛苦,大小事都要張羅,我因為要自我懲罰,所以每件事都做到極致,絕不讓自己輕鬆,結果工作人員們都很欣賞我,紛紛鼓吹我去當導演,我就這樣進入影壇了。

 

2.觀眾 我在一篇訪談聽導演說過,攝影師是導演最重要的搭檔。可是您每部片的攝影師都不一樣,是刻意的嗎?

其實都是機緣。我拍第一部電影《青魚》的時候,受惠於這部片的攝影師非常多,所以很希望能繼續跟他合作下去,但是他在拍完《八月聖誕節》後就過世了。我很難過、也很錯愕,失去了跟他繼續學習、合作的機會。

 

3.觀眾 想請教導演怎麼運用場景環境和臨時狀況?我發現《密陽》又很多場面細節都非常豐富,例如女主角去戶政事務所辦兒子的死亡證明時吹起一陣風;或是她去河邊認屍時一堆飛進鏡頭的小蟲子?

謝謝你這麼仔細地看我的電影。拍片不是每件事情都在意料之中,我很喜歡觀察各種細節,也因此拍片時常一副臭臉,並非工作人員表現不佳,而是我在思考這些東西。有些是可以設計的,例如你說的那陣風,就是我在外面用大風扇製造的效果。認屍那場戲,我用了一個長鏡頭去拍女主角下車、滑下草堆、走近屍體,整個氣氛的營造非常重要,這時候我在monitor裡突然看到一群蟲子飛進鏡頭裡面,這真是一場太好的意外,你真要找一推蟲子來放,牠們還不見得會按照你希望的角度飛,如果用CG做也很可笑,這是意外,而我保留了它。

photo_2a528439adf6889120f1e4083ca5286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0金馬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