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_That_I_Love_Film_still_2.jpg 

八零年代共產鐵幕下的波蘭,社會上衝突不斷,軍官之子則整日與好友廝混,不是玩玩龐克樂團、便是偷窺鄰居少婦的美好曲線,恣意享受青春的無限歡愉。直到政府宣佈戒嚴,荷槍實彈的軍人佔據了街頭,也將少年無憂無慮的生命逐漸撕裂成碎片。

片中回顧了八零年代初期,波蘭團結工聯自組社會運動陣線走上街頭,獨力對抗蘇聯操控下的波蘭共產黨政府,因而遭致政府祭出軍法戒嚴,全面打壓民間勢力的反抗氣燄。學校停課、夜間實施宵禁,異議人士遭到任意逮捕或開除,一切反對聲浪均被無情壓制。

雖以1981年波蘭戒嚴下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為舞台,電影本身卻無意捕捉過於悲憤的血淚控訴或階級對立,反而是只以那個紛亂時代為引子,再以轟隆震耳的龐克樂作為調味料,交錯帶出正值青春期的憤怒少年如何逐漸正視大人世界中無所不在的殘酷現實。與其說它是一部回顧國族歷史悲劇的社會寫實電影,它終究還是把全部力氣著眼於青春成長的微酸甜蜜。

All_That_I_Love_Film_still_6.JPG 

《狂浪少年搖滾夢》中藉由一名正值張狂青春的十八歲少年面對社會紛擾、家庭鉅變與女友離去的種種遭遇,初嚐死亡的苦澀滋味、性與愛情的甜美啟蒙、搖滾樂的放縱不羈,乃至於重新正視到親情的深厚真摯,從中得以帶領觀眾重返到當時草木皆兵的昔日年代,將成長叛逆、龐克怒吼、青澀初戀與動盪年代相互疊合,耀眼且惆悵得一如《那年陽光燦爛》。

片中主角與三五好友自組了龐克樂團,閒暇時便躲在廢棄火車廂中賣力練習,在吉他尖叫中高聲嘶吼著壓迫與不公景象,自許為衝撞社會體制的抗爭者;但身為軍官之子,站在槍桿保護的後端,他同時也是處在特權份子的那一方,這點也在他與其他同伴們之間豎立起一道難以跨越的無形高牆。

973_3 !2.jpg 

既不是手握大權的迫害者,也不是生計飽受威脅的受害者;既非看盡滄桑的成人,也不能說是一無所知的天真小孩。這種介於兩者之間難以言喻的曖昧處境,正是每個曾處於叛逆青春期、曾懵懵懂懂過的少男少女們,都曾經品嘗過的那份不知所措與尷尬不安。藉由片中的時空背景與身份設定,導演將主角推至了人生中無法自主的巨大浪濤,在一個浪頭接著浪頭的來回沖洗之間,眼見這名少年逐漸甩脫身上的純真與青澀,成大了一點、眉宇間多了份世故,也終於懂得如何去默默擔起生命中那份難以承受之輕。

All_That_I_Love_Film_still_5.JPG 

片中尤其值得一書的便是在家庭親情上的細膩處理。在多數以青春成長為主題的電影中,家長往往不是高壓管教便是善解人意,不是子女的敵人便是朋友,非黑即白、其間少見灰色地帶;片中這名身為軍官的父親則不然。雖然身上穿著象徵權威與高壓統治的筆挺軍服,作為波蘭共產鐵幕的守門人,軍官父親卻自始至終不曾插手管教兒子的生活,他也從不曾將自身或政府鼓吹的信條強行灌輸到兒子身上。

d47e74f9ac7b3a1.jpg 

他不曾讚許也沒有大力支持,即便兒子熱愛的龐克樂在他耳中聽來與噪音沒有兩樣,他也始終站在一旁冷眼旁觀,只在必要時刻出面打通關節,放手任由兒子出外闖盪。尤其片中一幕父子兩人卸下心防,在寒冬雪地中對立相望,絮絮叨叨著父親年少時的點點滴滴,父子兩人無意間同時察覺彼此之間血濃於水的緊密連繫,看似平凡無奇實則真摯動人。

 

本文轉載自亞達電影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0金馬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